安达出行 中国网约车领导者

网约车监管走错了道,“平台经济”思路纠偏

2019-08-12 12:01:12浏览量:178 标签:   网约车政策   平台经济  

近日,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负责人表示,交通运输新业态发展迅速,每天网约车的订单量是2000万单,为民众出行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。但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,新业态需要量身定制监管方式,建立健全适应平台经济特点的监管制度,促进和规范交通运输新业态的健康发展。

网约车这一新业态出现多年,发展越来越快,给民众出行带来了变革,便捷出行成为社会常态。但值得警惕的是,网约车监管并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,或者说是走错了道,比如盲目限制网约车司机户籍,盲目抬高网约车准入门槛,很多限制与安全性并无关系,却成了准入的最重要因素。如此一来,司机的合规成本越来越高,进而出现运力紧张和打车难等问题。

直言不讳地说,网约车正在走出租车的老路,整个行业在倒退,共享经济色泽黯淡。在如此背景下,进一步反思问题,明确网约车监管的正确打开方式,积极脱离网约车“一管就死”的现实怪圈,便显得格外重要。

交通部这次的表态,可以看作是对网约车等平台经济的监管思路的现实纠偏。

交通部表态,强调了监管与平台经济特点相结合和相适应,实质上所追求的就是一种“量体裁衣”的网约车监管模式,从中能看出对平台经济和网约车的支持。包容审慎的网约车监管精神,是符合实际,符合社会利益的,“公平公正”的底色已清晰可见。

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,网约车有关的很多制度和政策,初衷都是好的,顶层设计层面开明开放,与现实生态相契合,但等到具体落地时,就会出现各种各样问题,与初衷发生偏离。

三年前,网约车正式合法化,本意是对新兴业态的理解、尊重和支持,助力其更加合规健康发展,舆论一片叫好,网约车司机看到了希望,乘客看到了便捷出行的未来,可谁知几个月后各地出台的具体标准明细,与实际严重脱节,让人惋惜。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,在新的监管理念指引下,具体践行要规避之前的教训,要有更多抓手,使各地践行与交通部理念完美契合,让包容审慎式监管成为主流。

平台经济是新生事物,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,但不分青红皂白就对互联网平台喊打喊杀,不仔细分析背后的原因,显然有违情理和法理,更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相左。说到底,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,需要各方共同呵护,在呵护中追求量体裁衣和包容审慎。网约车的发展,需要为安全托底,也需要为便捷负责,更要为整个业态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,这也是在守民生、护民意。否则,网约车就只是第二个出租车,监管就没有存在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