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达出行 中国网约车领导者

网约车监管:网约车“一管就死”折射出行共享发展不力

2018-07-12 10:46:25浏览量:216 标签:   网约车监管   网约车监管系统开发  

进入7月以来,“打车难”突袭北京。此前几乎一秒接单的网约车,如今十几分钟没有司机接单的情形随处可见。笔者近日在北京多个地点体验发现,哪怕是非高峰时段,使用网约车软件叫车也都要排位等候,且出现过等候超过半小时仍无司机接单的情况。这种过去只会在春节期间才发生的“打车难”,让不少消费者叫苦不迭。

打车难的背后,是政府部门对网约车运营的管理收严。7月1日,《北京市查处非法客运若干规定》正式施行。当天,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即组织11个执法大队300余名执法人员,会同公安、交管等部门,在机场、火车站等45个重点地区,对各类“黑车”扰序、非法运营行为开展打击。据报道,在此前后,青岛、德州、保定、哈尔滨、珠海、海口、郑州等地已着手开展针对无资质运营网约车的治理行动。

作为曾被称为“最接近共享经济”的网约车,在新政实施面前反而表现出“一管就死”的迹象,不由得让人对目前的运营平台“共享经济”外衣掩盖下的发展内涵心生疑虑。

起初,人们寄希望于网约车的市场定位和发展,能够让中产家庭的私家车为公众的用车需求提供服务。该模式在满足公众用车需求的同时,还可降低私家车的用车成本,网约车平台则居中充当为双方提供及时信息等服务的角色,呈现多赢的经济业态。

然而,从当前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近几年来的发展态势来看,它的管理方式、奖励模式,都没有朝这个方向前进,反而“培育”了一大批专为滴滴出行服务的专职司机,俨然成了一家在互联网上的“传统出租车公司”。反观其让私家车为公众服务方面所作出的贡献,却非常有限。

如果真的有意推动共享出行业态,网约车平台的角色就应是一个公众和私家车之间的中介。滴滴出行等网约车平台的出现,只一味快速引爆市场以为日后的垄断牟利:面对公众,它们用低价格吸引原本并不旺盛的打车需求;面对私家车主,它们用高补贴和奖励来吸引原本无意为别人提供服务的人。滴滴等平台用烧钱模式带来了打车出行市场的“供需两旺”,但当“滴滴们”不得不追求盈利的时候,这种兴旺就成了海市蜃楼——特别是滴滴出行有意无意将用户订单向其平台下的快车和专车引流、提高抽成份额等做法,更让许多私家车主望而却步。

只是,这也埋下了其在新政面前不堪一击的“祸根”。在新政面前摇摇欲坠,不得不归咎于网约车平台自身在角色定位上的失误,同时也体现了当前出行的共享模式仍未摸索出正确道路。

当然,仅仅依靠互联网出行企业来承担发展共享出行的责任也并不现实。市场的监管者,同时也是城市的管理者,在依法规范网约车平台行为的同时,也应时常检视政策法规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当,真正着眼于如何更好地引导推动出行领域的共享业态,从而制定出更细致入微的市场准则。

网约车监管平台开发:www.andacx.com/solutions?tab=3